当前位置:首页> 新利 > 协会动态

锁定地灾“坏想法” 防灾避险“立战功”——贵州地灾防治专家详解自动化监测预警系统

来源:贵州地灾防治 发布时间 2022-07-18

       2022年6月18日全天,安顺市平坝区地灾防治值班室都在不停地调度,因为省、市、区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为黄色,19日凌晨,预警提升为橙色和红色。

       橙色和红色预警,意味着这个区域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极大。倘若是人工监测,监测员的监测频次增加,且安全也受到了一定的威胁。此时,自动化监测预警优势展现了出来。

       贵州是我国最易发生地质灾害的省份之一,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堪称世界性的技术难题。贵州自动化监测预警工作有哪些亮点和特色?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贵州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副院长李阳春为我们详细解答了相关问题。

       监测预警:提前监听地灾“坏想法”

       贵州地质地形特殊,地质灾害成了全省的“心腹之患”。2022年,用实干实绩诠释地灾防治工作的担当,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安全稳定的地质环境,成了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者的“必达使命”。

       一到汛期,风险研判、临灾预警、应急响应、技术支撑等成为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的常态工作。地质灾害易发频发,让贵州随时保持临战状态。

       2017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贵州省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科技能力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通过运用高科技手段,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科技能力,打造“人防+技防”专业保障体系。

       李阳春被单位同事称为单位“最年轻的老专家”,作为长期在地灾防治一线奋战的“80后”,他深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因此,在加强“人防”的同时,“技防”工作也丝毫不能落下。

       微信图片_20220718094043.jpg

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指挥平台

       提到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预警设备,李阳春如数家珍:GNSS加速度计、雨量计、裂缝计、深部位移计……这些设备安置在地灾隐患点的目的,就是要时刻“盯”住地质体的一举一动,并将数据传到监测预警平台。

       李阳春介绍,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将会根据隐患特征和成因机理,选择安装地表位移、地表裂缝、深部位移、降雨量、土壤含水率、次声等方面的监测仪器。这些仪器采集的数据通过GPRS、北斗系统等将数据实时传输到数据库平台,然后预警模型智能分析判断数据,自动生成预警信息。这些预警信息就会自动发送给相关责任人。提前“侦听”到地质灾害的“坏想法”,达到临灾预警的目的。

微信图片_20220718094136.png

     自动化监测预警设备

      “基于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从2017年来,全省创新性地建设了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指挥平台,系统提前预测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范围,达到监测预警地质灾害的目的。”李阳春说。

       在《基于机器学习的滑坡崩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研究》(2021年6月《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一文中,李阳春和同事们提出了基于机器学习的防灾预警方法。通过借助机器学习算法中人工神经网络,实现贵州省滑坡、崩塌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方法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他们的方法有效降低了滑坡、崩塌三级、四级预警空报率,提升了预警精细化程度。

       目前,贵州省9个市州88个县区已建成地质灾害隐患自动化监测点7700余处,共安装各类传感器2.6万余台套,这些设备采集的数据经过监测预警系统分析后,得出相关预警信息,大大提高了各地临灾处置能力。

实时预警,防灾避险立“战功”

       贵州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遥感、人工智能等技术于一体,并在全国率先应用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开展地表形变测量,识别地质灾害隐患。从点到面,海量的监测数据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屡立“战功”。

       6月19日,安顺平坝区五一村半坡龙坑组的成功避让,也是自动监测预警平台立下的“战功”之一。

       当天,平坝区收到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指挥平台的雨量预警信息共57条,其中橙色预警8条、红色预警6条。这些预警信息中,就包括了五一村半坡龙坑组的预警。

       这个隐患点裂缝仪在6月19日8点43分发生了10毫米变化,因此系统发出了蓝色预警;当天9点15分,裂缝仪发生了29毫米的变化,因此系统发出黄色预警;10点43分数据增加到35毫米变化,系统发出了橙色预警。

       平坝区相关部门根据预警信息,于2022年6月19日11:00果断组织受灾群众撤离避险,无人员伤亡。据悉,该隐患点威胁人口为52户201人,由于外出务工、上学等原因,实际在家居住人员有22户59人。一旦撤离不及时,后果不堪设想。

       李阳春介绍,平坝五一村的这次成功避让,是贵州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成功预警的成功案例之一。这个隐患点安装了雨量计、裂缝仪等设备,这些设备数据实时传送到监测预警系统,系统智能分析后发现曲线波动超过正常范围,根据曲线范围分析,自动发出橙色预警。

       截至6月14日,2022年全省通过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指挥平台共发出红色预警74条,均已采取避险措施。

       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指挥平台上线以来,成功预警地质灾害变形隐患点60处,避免7313人伤亡,避免紧急损失23102万元。

       制度保障,探索防灾新路

       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指挥平台智能监测24小时在线,节省人力、智能识灾的同时,在全国大数据防灾减灾方面做出了科技和制度结合的全新探索。

       2017年就启动了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指挥平台建设工作。平台主要按照“一台多网”“一体五位”“五台融合”“五级管理”的建设思路开展,简称“1155”工程。

       在国内,很多地方建设了监测设备和系统后,却因为每个市、县、区的标准不统一,数据无法统一接入,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增加了信息化成本和统一调度的难度。

      “我们在建设之初,就在数据统一方面下足了功夫,采用统一的接入标准和数据接入协议,让所有的监测设备的数据都进入到同一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设置不同的权限,省、市、县、乡、村一盘棋,一个平台,大家通用。”李阳春说。

       除此以外,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办公室还试行了《贵州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使用办法》,从制度上规范了发出预警信息后各级部门现场核实、人工预警、紧急撤离等工作流程,大大提高了各地临灾处置能力,让贵州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充分发挥科技预警的作用。

      “系统再好,也要有严格的制度才能确保系统的有效应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个新事物,因此在制度措施的制定上也是‘摸着石头过河’,通过监测预警系统的成功运用,加上制度措施的有力保障,实现‘人防’和‘技防’相结合,大大提高地灾综合防治科技水平。”李阳春说。

       他以晴隆县前进村团坡组大寨地灾隐患点举例,2020年6月24日中午12点57分,平台对晴隆县安谷乡前进村团坡组大寨地灾隐患点发出了橙色预警。按照规定,只要有预警信息,当地地灾防治部门就要按照预警级别采取相应的防灾响应。

      “当时的预警是系统智能分析监测数据后发出的预警,预警信息发出后,黔西南州自然资源局地质灾害应急值班人员第一时间派人赶往现场核实。现场核实人员反馈,隐患点已经出现发灾前兆。”李阳春说。

       险情出现后,晴隆县自然资源局启动临灾避险预案,当地迅速组织受威胁群众紧急避险撤离,保障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今年来,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十分严峻。截至6月,贵州已经历了8轮强降雨和4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年初以来累计降雨量较常年偏多近3成,5月份降雨量较常年偏多近5成,且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但幸好有一大批自动化监测设备“紧盯”地质灾害,它们24小时“不眠不休”地工作,改变了过去依靠“人防”的单一防治模式,向“人防+技防”并重的防治模式转变。这不仅让地灾防治的工作人员更加省心省力,也让群众更加安心放心。


证书查询 |18luck备用 |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18luck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66号世纪科贸大厦B座2层 电话:010-62119819

京ICP备1205217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900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从行业工作角度出发,所载信息部分来自相关媒体,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Baidu
18luck快乐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