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利 > 协会动态

技术助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筑牢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线”

来源:泰伯网 发布时间 2022-07-04

       六月以来,全国多地开始陆续进入夏季主汛期,同时也是地质灾害易发高发期。近日,山东多地遭遇特大暴雨,广东韶关、清远、肇庆等地也因多日强降雨出现路面积水、塌陷、洪涝、山体滑坡等灾情,造成当地部分群众被困,交通主线断行或通行受阻,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一定的威胁。虽然全国各地已第一时间紧急驰援广东,全力以赴做好抗洪救灾工作,但暴雨灾情持续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图片

地面塌陷

图片

山体滑坡

图片 

泥石流(图片来源于网络)

       众所周知,我国幅员辽阔,纬度跨越大,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是世界上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每年因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冰川运动等自然灾害而产生巨额损失。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用地急剧扩张,不断出现种种过度破坏地表环境的乱象,从而诱发地质灾害等一系列问题。在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的双重作用下,频发的地质灾害不仅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建设造成了负面影响,还严重干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秩序。

       随着每年汛期的来临,我国各地面临着一轮又一轮的地质灾害考验,成为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罪魁祸首”。那么,如何才能有效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1-5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552起,造成22人死亡、5人失踪、1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9745.14万元。与前五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和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分别减少24.0%和6.9%。是什么带来了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和人口死亡失踪率的减少?无疑是以地质灾害监测防治技术的进步为首,有效防控了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预防地质灾害不仅需要政策干预,还需要大量先进技术和专业人员的投入,从而才能强化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逐步提升地质灾害何时何地发生的预警预报能力。在这其中,科技的发展进步为地质灾害预警监测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减灾救灾中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图片 

航天宏图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例如InSAR技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是地质灾害监测的常用技术手段,能够对所观测的陆地和海域地点进行清晰成像和数据处理,获得全球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地表变化信息。这使得InSAR技术在监测地质灾害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成为监测地质灾害的新手段,如今已经成熟用于地震监测、滑坡监测、火山监测等领域。

图片

航天宏图InSAR技术应用-地表形变监测

图片

航天宏图InSAR技术应用-滑坡监测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姚鑫,深耕InSAR领域多年,他表示,InSAR技术可以在地质灾害识别、调查、稳定性分析、监测预警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甚至有望部分代替传统的地质灾害防控技术,这必将带动地质灾害防控工作模式新一轮的创新。

       技术手段的突破创新推动着我国地质灾害监测工作的进步。近年来,我国18luck新利安卓客户端着力加强技术支撑,其中通过“雷达卫星、差分干涉测量技术、专家系统”来识别变形区域,通过“遥感影像、激光雷达、高精度地形数据”来判别疑似隐患,再通过“无人机调查、实地排查”锁定具体的隐患点。此项举措成效显著,2020年,18luck新利安卓客户端在221个县(市、区)开展了地质灾害隐患的识别示范,共识别出疑似隐患8450处,经过实地核查验证,确认隐患的比例超过60%。2021年已识别出以滑坡为主的疑似隐患9675处。

图片

       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许强教授曾指出:“地质灾害隐蔽性强、突发性强、动态性强,无法提前识别和发现所有隐患。‘技防’和‘人防’需要有机结合,才能更加高效地避险。”

      总结来说,我国多年来在‘人防、技防、物防’三位一体系统能力上不断提升,取得的成效可直观反映在预警、减灾救灾的数据方面。根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全国共实现地质灾害成功避险4296起,涉及可能伤亡人员约14.6万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约50亿元。

图片 


证书查询 |18luck备用 |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18luck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66号世纪科贸大厦B座2层 电话:010-62119819

京ICP备1205217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900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从行业工作角度出发,所载信息部分来自相关媒体,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Baidu
18luck快乐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