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利 > 协会动态

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一):抢抓历史机遇 勇挑使命担当

来源:甘肃省自然资源厅 发布时间 2022-06-21

编者按

      我省受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制约,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干旱范围广、水土资源不匹配、植被少而不均、生态承载力低、修复能力弱、历史欠账多、问题积累多、现实矛盾多已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实施全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是省委省政府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大决策。省自然资源厅会同省直相关部门和各市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工作落实,努力把这一为民实事办实办好。为交流工作经验,我们将在甘肃省自然资源“两微一端”推出“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专题,系列报道各地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进展和做法成效,并同步推送省内外主流媒体。敬请关注。(厅办公室)

抢抓历史机遇  勇挑使命担当

省搬迁办  丁煦


       实施全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是省委省政府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大决策,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专题研究部署,高位推动落实。省政府成立任振鹤省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省自然资源厅成立工作专班,筹备组建部省联合专家技术指导组,精准高效推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落实。各市州、县区、乡镇党委政府迅速安排、精心组织,主要领导亲自上手,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成立工作机构,扎实开展宣传动员、摸底调查、审核认定、选址论证等工作。省直相关部门主动衔接,认真核定地质灾害威胁区、河湖管理范围、地震灾害危险区、生态敏感区、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等6种类型搬迁范围,指导地方开展搬迁前期工作。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的目标导向。作为全国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我省生态环境极敏感区域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2.14%,近90%的国土面积属于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全省超过50%的国土面积位于自然灾害高发易发区,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多达2.07万处,位列全国第四位,威胁人口243.27万人。特别是“两江一水”区域,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和主要滑坡区之一,先后发生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文县“8.17”暴洪泥石流等多起自然灾害,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严重财产损失。虽然各级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实施治理,但是仍然无法跳出年年治理、年年受灾的怪圈,大多数都是治标不治本,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生产生活条件长期无法改善,一旦出现暴洪泥石流,就会一夜回到解放前。实施生态地灾搬迁,是从根本上消除风险隐患的唯一途径,使自然灾害威胁永绝后患,让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更加托底,这是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执政理念的最好体现。根据《甘肃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实施方案(2022-2026年)》,我省生态及地灾搬迁涉及12个市州(除酒泉、嘉峪关)、 72个县市区,共搬迁26.43万户103.95万人,一期2022到2026年搬迁12.98万户51.14万人;二期在对一期进一步综合论证的基础上,对其余13.45万户52.81万人进行搬迁。

       二是把握着力重点,加快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的高效推动。近年来,全省降雨量不断增加,尤其是“七下八上”的关键时间,局地暴雨(大暴雨)、短时强降水等极端天气偏多,需要严加防范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目前,全省仍有很多村庄位于地质灾害隐患点上,给我们做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对做好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开展生态及地灾搬迁工作既关系农村,也涉及城市,既关系当前,也涉及长远,要在规划制定、安置选址、产业发展上统筹考虑、一体谋划,把搬迁工作与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县域经济、当前稳增长等工作结合起来,避免单对单、两张皮。一要与城镇化建设统筹起来。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结合省里实施的强县域行动,抢抓新一轮县域建设机遇,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增强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把搬迁工作与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相统筹,促进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加快“以搬促产、以产促城、以城兴业”的产城融合进程,提升搬迁群众平等享受高质量公共资源、公共服务的能力,为搬迁群众可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二要与实施乡村振兴统筹起来。中央要求坚持村庄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依托适宜区域进行安置,避免新建孤立的村落式搬迁社区。要将安置点选址与国土空间布局、乡村布局调整相衔接,统一纳入村庄规划,统筹考虑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因素,按照“搬迁一个村寨、发展一个园区、打造一个景区、激活一个集镇、致富一批群众”思路,打造一批具有乡村振兴示范作用的安置点。三要与园区建设统筹起来。坚持城乡统筹、统一规划、集中安置、安全避险、持续发展的原则,科学规划布点,把移民搬迁与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旅游景区建设相结合,特别是要以生态及地灾搬迁为纽带,打开县域跨区域合作的突破口,组建跨县域大型工业园区,并对跨县域园区实施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招商、共同建设。四要与当前稳经济统筹起来。3月份以来新的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各地都肩负着稳住全国经济大盘的政治责任,上周省里召开了稳经济暨强工业促发展大会,特别对扩投资促消费作出了部署。要用好生态及地灾搬迁这个我省独有的优势,把稳经济与促搬迁有机结合起来,在扩投资促消费上持续发力,为稳定全省经济运行和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

       三是强化责任落实,凝聚做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的强大合力。省里确定了按照每户“10+5”的搬迁补助标准(每户补助财政资金10 万元 ,其中中央财政补助 7万元, 省级财政统筹3万元 ;提供贴息贷款5万元,省市县按照8:1:1的比例贴息,期限5年)。各地需要加大资金筹措和整合力度,拓宽资金整合渠道,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四好农村路等方面的资金能整尽整、应整尽整,形成“10+5+N”资金金融政策“支持包”,为搬迁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各市州、县区按照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以及用途管制管控要求,合理确定搬迁区域和选址。尽快编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方案,严格落实“一户一宅、占新腾旧”的要求,积极推进房屋拆除和旧宅基地复垦,能够复垦为长期稳定耕地的,推进省内或跨省域交易;不能复垦为耕地的,因地制宜复草复林复生态,置换建设用地规模,既保护生态环境,又拓展发展空间。省里的方案对搬迁前后的土地政策有明确规定,各地要把政策吃透,特别是要保障好搬迁群众作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该享受的权力,包括迁入区未分配耕地的,迁出区原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采取城镇安置、享受优惠房价、户口已迁移的,迁出区原土地使用权(经营权)收回村集体。对迁出区农户的承包地,要通过组建平台公司统一经营、代耕代种、承包地经营权作价入股专业合作社等方式进行管理,坚决杜绝因搬迁导致土地撂荒等现象发生。同时,要全面落实户籍迁移、社会保障、就医就学、民政兜底等各类政策,对户籍暂时未迁移的,继续享受原迁出区各类惠农政策。

       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本着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全力以赴抓好避险搬迁各项工作,高质量完成年度搬迁任务,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证书查询 |18luck备用 |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18luck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66号世纪科贸大厦B座2层 电话:010-62119819

京ICP备1205217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900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从行业工作角度出发,所载信息部分来自相关媒体,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Baidu
18luck快乐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