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地区盐碱地修复治理取得示范成果
记者从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了解到,该中心在南疆地区含盐量3%以上的重度盐渍化土壤中成功种植出盐地碱蓬、盐角草等26种高耐盐碱植物,为推动南疆干旱区“盐土咸水”资源生态循环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示范,有望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动力。
盐碱地是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盐渍土、耐盐植物、咸水资源是缓解水土资源短缺、稳定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新疆盐渍化土壤总面积约1460万公顷,占全国盐渍化土壤面积的40.7%。据介绍,项目组以耐盐碱、能积聚盐分、生长速度快、生物量高、有潜在经济价值为原则,初步完成了500亩盐渍土综合治理修复示范区规划建设,并实施了盐生植物生态修复综合改良示范。针对南疆缺水的现实,项目组还开展了盐渍土改良和生态循环农业示范,改变了以往改良土壤适应常规作物的方式,提出与当地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条件相适宜的盐碱地生物改良技术。
盐地碱蓬等盐生植物的经济价值十分可观。以盐地碱蓬为例,其茎叶和种子营养成分完整齐全,嫩叶既可以作为蔬菜食用,还具有药用价值,秋后每亩可收割青贮饲料5吨,深加工后还可提取植物盐,是货真价实的“碱地珍品”。此外,盐碱地通过种植盐生植物,土壤中的盐分被吸收,经3~5年改良以后便可种植棉花、玉米等作物。
在日前举办的南疆盐渍化土壤生态修复与开发利用成果推介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向新疆铁门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三十三团移交了项目成果。会后,盐渍化生态修复示范基地、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基地、农业科技科普基地等3个基地在南疆盐渍化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园区正式揭牌。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做好成果推广应用,让更多的地质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从“科研田”走向“百姓田”,带动南疆地区生态环境“绿起来”、盐渍化土地“用起来”,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分享生态修复治理带来的红利。
版权所有:18luck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66号世纪科贸大厦B座2层 电话:010-62119819
京ICP备1205217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900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从行业工作角度出发,所载信息部分来自相关媒体,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